抢盐者认为盐都是来自大海,没想到井矿盐才是最大的来源,这是知识上的误区。
作者:李一年(抱朴智库研究员)
昨天,我下班回家的路上,经过一家超市,发现有人拎了几十包盐和我擦身而过,我还以为是饭店老板来采购。结果,陆续有几个人都是这样,就感觉有点不对。一看新闻,我才知道,原来是怕海水污染了盐,所以提前抢盐。
(资料图片)
这不就和非典的时候一模一样吗,对了,当时还有抢板蓝根。
为什么老是要抢盐?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盐在中国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大家都知道盐铁专卖制度,也就是说盐在历史上很重要,同时也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当然,今天买盐很容易了,大家对这个没感觉。
一出事就抢盐,其实抢的不是盐,而是安全感,他们认为这是抢的生存权。
盐在这种思维模式中不仅仅是盐,是健康,是生命。
现在中盐集团出来辟谣了:
“中盐集团是世界最大的食盐生产企业,食盐产能超过1000万吨/年,其中井矿盐占比95%、湖盐占比4%、海盐占比1%。中盐集团在全国有完善的产销企业布局,食盐储备供应充足。
中盐集团具有完备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和食盐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食盐产品可以做到源头可追溯,质量安全有保障。
中盐集团在2003年非典肺炎、2008年汶川地震、2011年日本大地震和新冠疫情引发的历次市场波动中,均很好地保障了食盐市场供应,起到了压舱石和顶梁柱的作用”。
中盐集团很有意思,把此前四次引发抢盐的事件都点了出来,那意思是:每一次都证明抢盐者是错的,我们有1000万吨盐严阵以待,你们尽管放马过来。
抢盐的驱动力来自大脑,来自人的思维,这个思维又是被外界信息驱动的。
抢盐者认为盐都是来自大海,没想到井矿盐才是最大的来源,这是知识上的误区。
我的看法:要相信中盐集团。
如何避免下一次抢盐呢?其实只需要做一件事:讲科学,讲常识,让信息充分流通。
这一次抢盐,说实话,是抢盐者打了媒体以及盐业公司一个措手不及,因为他们没想到这些人的思维如此清奇,直奔盐垛子而去。
还有人说,最近如果卖核辐射检测仪、防辐射服、抗辐射保健品之类的会有一波行情,大赚一笔。
这话有道理,请想想张核子,现在该轮到张辐子了?
但这种行为模式其实也是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说白了,大家的心很慌。
有些人表面上是“岁月静好”的状态,实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就夺门而出,加入抢盐和抢板蓝根的队伍中,因为基因里有些东西是根深蒂固的。
如何改进?怎么办?
个人兼听则明,多方吸取信息,海内海外都听一听,然后再做判断。
要不要抢盐,还是很考验一个人的智商的。
还有一个很值得思考的现象是:趁机卖房。
一些人是很无耻的,他们此前为了推销内地的某些城市的房子,大肆渲染某些危险,这阵风已经过去了。因为大家也看清楚了内地城市的楼市销售数据。
趁着本次新闻,他们又开始忽悠:以后海边的养殖业如何如何不行,食品有什么问题,还是内地宜居等。
这种论调是非常可怕的。
他们等于说是为了卖内地的房子,抹黑沿海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这对于沿海的经济是有负面影响的,有关方面应该有反击和应对,因为东南沿海是国家的“钱袋子”。
再就是《第一财经》的报道:
有餐饮业界人士透露,今天(24日)到上海的一些日料店点刺身尤其是三文鱼和金枪鱼的客人比平时翻倍。食客说:“目前日料店的水产品应该还是安全的,所以特意今天来吃一顿。”
那么,以后呢?
很多人还是很恐惧的,如何让他们对海边城市的旅游、餐饮、生活用水保持一个放心的状态,我认为也是很重要的。
当然,对于海鲜店、日料店来说,可以采用国产替代,那么,食客的信任度呢?能够完全信任吗?就算每天检测,食客恐怕心里还是有疑虑的。
还有,要不要下海游泳?海边的沙滩还能不能玩?
这些都要有更为详细科学的说法和指引。至于生活用水,绝大多数来自内陆的江河,这个当然很容易说清楚。
所以,冲击可能是刚刚开始,这种冲击刚开始是心理上的,后续应该会对某些行业有影响。
讲一个公开的新闻,2018年10月19日 《界面新闻》的报道:中国内地是亚洲市场上日本餐厅数量增长最快的,从2015年的约2.3万家增至2017年的4万多家,增长超过7成。
这个数据还是2018年的,到今天为止,还有多少家日本餐厅,我确实不知道,几万家是有的,我的看法是这些餐厅的经营压力会很大,老板们要早点转型,而这个背后也涉及大量普通人的工作和收入。
看看《北京商报》的报道:据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发布的《2022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按当年价格计算,2022年,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30873.14亿元。
希望影响小一点,尽量小一点。
总之一句话吧,做事一定要稳中有进,祈祷海鲜店、日料店以及有关行业都能平稳渡过难关,保住现金流,并且保住员工的工作吧。
2023年,唯愿幸福平安,大家有钱赚。
Copyright 2015-2023 港澳创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